盛夏时节,走进黔东南州榕江县高扒村,干净整洁的通村路旁种满鲜花,连户路较险地段修建了护栏,村民们三三两两围坐在村口,纳清凉、话家常,尽享乡村美景。
榕江县高扒村连户路较险地段修建的护栏。 杨文波 摄
“进入夏季,雨水较多,我们要将容易水毁的路段加固一下。”7月22日,高扒村村民刘汉俊带着村民刘祖安、龙安林,对村里部分路段进行加固施工。
【资料图】
“村里的路,我们村的人都参与修了!”谈起村里以工代赈项目,龙安林竖起了大拇指:“大家通过在村里的以工代赈项目上班,既能就近赚钱,又方便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小孩。”
“以工代赈”是指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受赈济者参与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赈济的一项扶持政策。
2022年以来,榕江县积极在交通、水利、农业农村等七大领域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在政府投资项目中实施以工代赈共71个,其中以工代赈专项13个,其他资金推广以工代赈58个。截至目前,共实现就地就近务工3159人,发放劳务报酬1454万元。
以工代赈 带动低收入人群增收
“外面再好,都不如家乡好。现在家门口的工作收入不比外地低,还能建设自己的家乡,真好!”谈起村里实施以工代赈项目吸纳当地群众务工的好处,曾在外地打工的刘汉俊连连说好。
2022年,高扒村获得省级以工代赈资金,用以实施两个以工代赈项目,主要是建设村里的产业路和开展人居环境治理工程。“当时村里找上我,让我带着村民组建施工队伍,一起建设家乡。知道能在家门口上班,我立马答应下来。”刘汉俊说,自己在外务工时候学了点混凝土浇灌等技术。
榕江县高扒村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 杨文波 摄
“我们让当地群众参与工程建设,就近务工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救济。”高扒村支书刘祖斌说,高扒村产业路建设和人居环境治理工程两个以工代赈项目,目前共解决就业332人,发放劳务报酬164.7万元,其中脱贫户88人,监测户8人。
“上个月,我通过在村里务工,拿到了3000元钱的工资。”龙安林笑着说。
“就近就业,大家在家门口就把钱挣了,让村民在照顾家庭的同时也能鼓起‘钱袋子’。”刘祖斌表示,2023年,高扒村还获得中央财政预算内以工代赈资金,用于村容村貌整治工程。截至目前,共解决就业187人,发放劳务报酬48.2975万元,其中脱贫户75人,监测户8人。
据介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高扒村积极吸纳当地群众尤其是低收入群体在项目内务工,解决就业,增加务工收入,并针对弱劳动力、半劳动力等就业困难群众量身定制岗位,确保充分发挥“赈”的效益。
鱼渔双授 “零工”变“常工”
除了让群众在以工代赈中挣到钱,高扒村还通过项目实施,培训村民掌握新的技能。
同龙安林一样,高扒村村民刘祖安也受益于以工代赈项目。“我从去年开始就参与到村子的建设当中,在这近一年的时间里,通过培训和实际操作,我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技术,已经能够在县里面的工地上找到工作。”刘祖安说。
为民生计,当计长远。以工代赈项目的实施,不仅让群众在家门口挣钱,还能让群众学会一技之长。项目建设期间,高扒村开展了以工代赈政策、建设安全质量教育、常用施工技术、安全文明施工等方面培训,让村民从“力工”变“技工”,从“零工”变“常工”。
榕江县高扒村村民积极参与到村子建设中。 杨文波 摄
“通过大力实施以工代赈项目,让群众享受到实实在在的红利,极大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现在,村民们的精神面貌改善很多。”刘祖斌说,以工代赈不仅让受赈济者作为劳动者参加工程建设,通过劳动获得劳务报酬,更提升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气神。
“同时,以工代赈还是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催化剂’,通过补齐集体经济基础设施短板,撬动乡村特色产业、农文旅融合等项目资金投入,从而为村民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村民多元增收。”刘祖斌说。
以民为本 办好群众身边事
7月22日,榕江县加宜村满目苍翠,层层梯田从谷底拾级而上至半山腰,田里稻浪滚滚,田边道路上村民来来往往,构建一幅美丽乡村画卷。
加宜村村民蒙屹苹在田边洗净沾满泥土的双腿,收拾好农具,骑车返回家中。“村里这条直达田间的产业路,我也参与修了!”蒙屹苹大声地说,有了这条道路,村民们平时劳作方便了许多。
榕江县加宜村村民参与修建村里直达田间的产业路。 杨文波 摄
“村民说的这条产业路,是省发改委指导榕江县发展和改革局在加宜村推行以工代赈村级自建模式建设的农业生产道路。”中国民航贵州监管局派驻加宜村第一书记孟光恒说,该项目建设期间,带动当地200多名群众参与建设,发放劳务报酬86余万元。
“政策好不好,就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如何选准乡村以工代赈项目,关键在弄清当地村民的迫切需求。
“起初,为了找准加宜村村民亟需解决的问题,省发改委和榕江县发展和改革局多次入村调研,通过召开院坝会、入户走访等方式了解群众需求。”榕江县发展和改革局局长汪强说,调查研究发现,加宜村村民的田地离家较远,道路崎岖泥泞,每年的农忙时节村民都极为不便,当地村民对村里农业生产道路硬化的呼声最高。
为此,省发改委深入基层一线,指导榕江县发展和改革局将争取来的以工代赈项目资金,用于加宜村产业路硬化建设,改善村民生活生产环境。
“项目开工后,村里的劳力都参与到建设中。”蒙屹苹说,村民们对推行以工代赈村级自建模式建设村里农业生产道路的方式赞不绝口。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鲁毅
编辑 王恬
二审 陈曦
三审 许邵庭






